Agile Tour Taipei 2015 筆記與心得(五)| Scrum Estimation Model - Joey Chen (91)

在得到「欠筆記文欠過年」的成就之後,硬是擠出一個下午的時間,終於整理完 Agile Tour Taipei 2015 最後一場議程的筆記,壓軸場當然是非同小可,是由絕無冷場的 91 哥為大家帶來「Scrum Estimation Model」這個題目。 同系列所有文章可以點此連結前往《Agile Tour Taipei 2015 筆記與心得》 因為欠筆記文欠太久,91 哥早已將他分享的內容整理成兩篇文章: Scrum Estimation - 如何估算專案時程 Scrum Estimation - Scrum Estimation Model 既然講者都已經把內容寫成文章了,所以老實說我有沒有寫這篇筆記文好像也沒差,那本文就此結束吧。(揍飛) 筆記文由此開始,在一開場 91 哥就直接先用他自己今天的簡報總頁數當作範例,點出本場主題的三大關鍵重點「範圍」、「 時程」與「速率」。 範圍 = 簡報總頁數 時程 = 演講可用的時間 速率 = 每分鐘要講幾頁(才能不超時將內容講完) 基本上這是簡單的數學計算,由「範圍」除以「時程」可得出「速率」,反之你也可以由「範圍」除以「速率」得出「時程」,又或是由「時程」與「速率」得出「範圍」,總之這三個重點是彼此互相關聯的。 但實際上講者講話的速率有限,不可能提升至預期的速率,因此勢必只能延後結束時間或減少簡報頁數。這個開場白其實直接就比喻了專案執行的情況,因為專案執行時也同樣是在「範圍」、「 時程」與「速率」中不斷地協調。 透過開場白 91 哥很快的在聽眾們的心中埋下了「範圍」、「時程」與「速率」的基本概念,整場分享即是完全圍繞著這三大關鍵。 接著 91 哥繼續用「兩個人決定步行前往探視朋友的一段旅程」比喻說明了在專案執行中常見會導致「專案延誤」的意外狀況。 在這個小故事中一樣有「範圍」、「 時程」與「速率」: 範圍 = 交通距離 時程 = 與朋友約定的到達時間 速率 = 一天要移動多少距離 於是隨著小故事的發展,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意外,但因為「範圍 = 交通距離」是無法變更的(但有可能會錯估),於是故事主角每天都在「 時程」與「速率」中不斷的協調與修正,嘗試要完成這趟旅程。旅程中就發生了各種突發狀況,例如: 錯估交通距離 = 錯估專案範圍 受傷導致行進速度變慢 = 開發速率下降 打電話通知朋友會晚幾天到達 = 嘗試延後 Due Time ⋯⋯等等 藉此案例 91哥再次強調這場分享就是一直圍繞在「範圍」、「時程」與「速率」這三個重點打轉,換句話說這場分享重點就是在講 Burn Down Chart 燃盡圖。 那「範圍」到底是啥?範圍就是專案要完成的工作項目有哪些,你的 product backlog 有多少,估算出來的 story point 有多少。...

February 29, 2016 · Cheng Wei Chen

Agile Tour Taipei 2015 筆記與心得(三)| 從 Agile 到 Lean Startup:趨勢的軟體開發之旅 - Jason L Lin

接續同系列文章《Agile Tour Taipei 2015 筆記與心得》,本文繼續記錄 Agile Tour Taipei 2015 上午第三場議程「從Agile到Lean Startup:趨勢的軟體開發之旅 - Jason L Lin」的筆記與心得。 從Agile到Lean Startup:趨勢的軟體開發之旅 - Jason L Lin 講師的簡報已經釋出,可以由此瀏覽。 第三場議程是由趨勢科技 SQA/SEPG 部門的林立仁為大家分享。講者在自我介紹時特別強調了 SQA/SEPG 部門,根據講者所言趨勢科技很重視軟體開發方法,因此 SEPG 部門的工作之一就是將一些優良的軟體開發實踐帶入公司之中。 趨勢科技推動這些實踐主要是由 Bottom-up 的方式進行,企業文化鼓勵員工做中學並勇敢嘗試錯誤。這種鼓勵學習、容許犯錯的企業文化不知道會戳中多少困在傳統企業文化的開發者?據說趨勢仍然有在徵人,有興趣者不妨可以考慮看看。 (提供一個對照組,上次在 iThome DevOps 2015 研討會中,Yahoo 就提到 Yahoo 推動 CD 時的方式就是 Top-down。) 簡報的前面兩頁是公司簡介,不過講者在提到「經營理念」時,特別強調了「自我提升、保持創新領先地位」,用這一點呼應為何趨勢會在企業內部大力推動導入 Agile 與 Lean statup及前面自我介紹提到企業內部會成立 SEPG 部門。一再的強調趨勢實在是一間鼓勵學習、創新的公司。 接著作為前情提要,講者先快速地介紹趨勢科技導入 Agile 的歷史,主要有幾個重點: 從 2007 年開始嘗試導入。 接著 Bottom-up 遍地開花。 目前已正式成為公司開發者的必讀準則。(但非強制遵守) 現在全公司約 60% 的專案有採用 Agile。 既然趨勢科技已經大幅度的導入 Agile 了,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趨勢科技仍需要接著導入 Lean startup 呢?主要是因為有下面幾個新的問題與挑戰:...

December 5, 2015 · Cheng Wei Chen

Agile Tour Taipei 2015 筆記與心得(二)| 如何在組織內有效引領敏捷變革 - Richard Hsiao, 蕭存喻

接續上篇文章《Agile Tour Taipei 2015 筆記與心得 (一)》,本文繼續記錄 Agile Tour Taipei 2015 上午第二場議程的筆記與心得: 如何在組織內有效引領敏捷變革 - Richard Hsiao, 蕭存喻 這場議程是屬於「經驗分享型」的內容,講者將過去的經驗歸納重點後,將過程中遭遇的狀況與經驗談一一向大家分享。整場簡報的主軸即是講者所處的團隊如何逐步引入 Agile 的心路歷程。 講師的簡報已經公佈上網,可以直接線上瀏覽。 同時 Agile Tour Taipei 2015 已經釋出錄影。 首先講者用一個問題及一張圖作為開場帶出主題「組織在引入敏捷時常見的阻礙爲何?」 這問題的答案有很多,有來自上層或下層的不同的阻礙,例如常見的阻礙有「如何說服老闆接受 Agile?」或「如何說服工程師開始寫測試?」⋯⋯,當然還有更複雜的阻礙。講師則利用簡報 P.3 的圖片作為說明。 圖片中的 X 軸代表的是 Autonomy 由低至高、Y 軸代表的是 Alignment 一樣是低至高。 那麼你的團隊是屬於哪一個象限呢?是左上角的象限,需要由上層下達明確的指令,團隊才能準確的依據指令行動;或是右上角的象限,同時具備高度 Alignment 與 Autonomy,上層只要提需出問題,團隊即能展現高度自治完成任務。又不幸的是左下角,上層與團隊是一整個渾沌的狀態? 以此開場之後,講師延伸提到了當年他有了一個機會可以開始在團隊中引入 Agile,而這個經驗帶來的第一個心得是「危機就是轉機」,但有一個重要前提是「你需要證明給其他人看」。 「危機就是轉機」這句話大家都能朗朗上口,可是現實社會並沒有這麼簡單。「轉機」來到不等於後面全都會一帆風順,等著看你落水的人比比皆是。所以「轉機」只是一個開始,讓你有機會能取得權責來解決問題。只有在你真正解決了問題,你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為自己開創新局。 接著講師開始分享過去團隊引入 Agile 的實際經歷,共分成三個階段。細節我就不多描述,因為閱讀簡報就足以說明其中 7~8 成的內容。 第一階段: 這是滿常聽見的一種團隊窘境。團隊處於將要發展並力求表現之時,卻遇到專案進展不順及新主管的介入干擾,面對此窘境想要有所突破,因此決定引入 Agile 嘗試帶來新的火花。 當然團隊不可能立馬全面 Agile,所以在此階段先從可運行的最小實踐開始,先嘗試在團隊中導入了一個 Scrum 看版與 Daily Scrum 會議。 而第一階段最寶貴的經驗是「透明度」! Scrum 不是萬靈丹,不會因為導入 Scrum 就能讓已經延期的專案忽然變得準時。重要的是導入 Scrum 之後讓一切的資訊變得「透明」,在資訊公開且交流順暢的狀況之下,團隊都能了解明白目前的現狀,這有助建立團隊彼此(包含上層與下層之間)的信任。 第二階段:...

November 21, 2015 · Cheng Wei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