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一年 iThome 都會舉辦「iT邦幫忙鐵人賽」——讓 IT 人挑戰,連續 30 天不間斷每天寫一篇文章。
今年因故臨時決定參賽,選了一個自己過去經常被問到的問題「付費版 GitLab 到底差在哪裡?」來當作內容主題。然而這畢竟是一個會談到「付費功能」的內容主題,所以恐怕會變成某種「功能介紹」、「付費功能推廣」的「工商文」,所以最後就直白的將參賽主題訂為《就是工商,為什麼要使用付費版 GitLab?》。
30 篇文章已經全部發佈在「iT邦幫忙」網站上,我暫時也沒有將文章搬家的計劃,因此對於該系列文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直接透過下面整理好的超連結前往閱讀。
由於鐵人賽是連續 30 天的考驗,所以經常會參賽到一半開始沒靈感,或是不小心歪到偏離參賽主題的內容去;我這次也很明顯的出現這種狀況,所以下面的超連結已經幫大家將各篇文章的內容分類,讓各位可以比較容易的找到想讀的內容。
文章超連結 參賽開場白 這是最沒內容的開場白,如果你想感受一下我當初起心動念臨時參賽的心情,再去閱讀吧!
Day 1:為什麼要寫這個主題「就是工商,為什麼要使用付費版 GitLab?」 企業通常會為了哪些功能付費 一般使用者與企業,兩者會願意付費的功能是不同的。
Day 2:企業在意的付費功能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Day 3:企業通常都在意哪些功能 GitLab 付費功能介紹 這次系列文有挑了幾個「付費功能」來介紹。
Day 4:自架 GitLab 的高可用方案—GitLab Geo Day 5:如何避免因為 AD 故障而無法登入 Self-managed GitLab? Day 6:GitLab 請賜給我更多的 User 權限自主權! Day 7:稽核你不要來,這裡沒有什麼好查的啦~ Day 8:用數據來證明你導入 DevOps 是有效的! Day 18:Security 功能 - Pre-build scanning Day 19:Security 功能 - Post-build scanning Day 21:GitLab 的 AI 功能 Duo Day 22:GitLab 的 Incident management 功能 Day 23:GitLab 的 Portfolio Management 功能 GitLab 歷史與功能發展 這邊要提醒一下,歷史與功能發展我並非用一個很有系統的方式整理,而是我自己在讀完 GitLab 公開的 History,以及每一則 GitLab Release note 後,自我心證的挑了一些資訊記錄下來,因此這數篇文章比較像是我個人的筆記,裡面比較有可讀性的只有各篇文章文末的感想。...
如上一篇文章提到的,延續去年,今年在 DevOpsDays Taipei 2024 也規劃了一軌的 DevOps Bootcamp,其中安排了兩場體驗工作坊。
工作坊最終在經過理想與現實的交戰之後,決定由盧建成與我各自負責一場工作坊。
另外,由於 DevOps Bootcamp 整軌議程會固定使用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 的 M 棟場地,因此預設這會是至多 160 人參與的工作坊。
主題發想 由於是「體驗」工作坊,重點在於「體驗」,因此打從一開始,我就設定工作坊的形式是不需要使用「電腦」,並且要有大量的討論與交流。
但問題是要「體驗」什麼?
在與盧建成討論之後,我希望他能繼續銜接 Biz 與 DevOps 的議題,讓新手知道 DevOps 不能少了 Biz。因此他那邊會從 BizDevOps 為出發點,思考關於團隊協作、文化、溝通有什麼適合新手體驗的主題。
而我這邊則繼續照顧最常見的新手需求之一,即是 CI/CD;畢竟談到 DevOps 時,大家最常聽見的第一句話依舊是「你們有做 CI/CD 嗎?」。因此我繼續從 DevOps 最基本的工程實踐 CI/CD 為出發,來思考有什麼適合放在新手村的體驗工作坊。
構思內容 我自己過去設計過一些 DevOps 工作坊,也講過幾場 GitLab CI/CD 實作工作坊,算是插電與不插電兩種類型的工作坊都有一些經驗。更早之前在 2017 第一屆的 DevOpsDays Taipei 時也參加過 EXIN 的鳳凰專案沙盤工作坊,以及過去也參加過幾次敏捷社群其他講師有使用大量「教具」的工作坊。
因此一直以來,我就很想要設計製作一套自己的 DevOps 教具與課程,只是遲遲未能找到合適的機會將它實現。(其實我還有另一份胎死腹中的 DevOps 教具 idea,還留在我的筆記本中。)
綜合上面各種過去經驗,以及這次 DevOps Bootcamp 新手村的主題發想,我決定在這次的「體驗工作坊」,讓新手認識 CI/CD 是一件涉及範圍可以很窄也可以很廣的一件事;它本質上是一項「變革」,根據你組織與團隊的現況,不同組織當前要處理的議題範圍是不同的。因此最後我決定,不如就讓大家一起在工作坊上,感受一條龍工程師的痛苦吧!
(迷因出處:網路迷因圖)
補充:我覺得新手需要的並不是那些單一的工具細節,雖然使用哪一套 CI/CD 工具也是需要思考的議題,但那並非最重要的事。...
按慣例用一篇文章記錄 DevOpsDays Taipei 2024。
(如果有看到文中的紀錄有誤之處,還請通知我修正,謝謝)
活動基本資料 主辦單位:台灣敏捷協會、台灣敏捷社群、DevOps Taiwan Community、Taipei HashiCorp User Group、iThome 官網:https://devopsdays.tw/2024 日期:2024/07/10 ~ 2024/07/11 地點: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 Keynote:共 4 場 分堂議程:共 39 場 工作坊:共 15 場(其中 2 場是 DevOps Bootcamp) 贊助商:共 14 家 活動人數:超過 800 人 活動共筆:https://hackmd.io/@DevOpsDay/2024 (今年是 DevOpsDays Taipei 首次使用「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這個活動場地。)
持續許願 如同我在今年開場時自嘲說的,在 DevOpsDays Taipei 的組織者當中,我是負責許願(及推坑)的那一個。
(專門推坑的)
今年許了哪些願望呢?
繼續維持開放空間會議 繼續辦一整軌的 DevOps Bootcamp(新手村) 多一點 Trunk-based development 的主題 少一點只是單純介紹工具的主題 適度增加國外講師的數量 針對上面的願望,一個一個簡單聊一下。
開放空間會議 我在很多公開場合都提過,自從在 DevOpsDays Taipei 2017 舉辦與參加過「開放空間會議」(Open Space Technology,簡稱 OST)之後,我就大受震撼。
原來研討會不只可以透過單向的演講為與會者帶來價值;透過適度的引導與空間安排,讓與會者們建立雙向(多向)交流的活動也同樣具有價值,且甚至有可能帶來超過單向演講的價值。
因此 DevOpsDays Taipei 絕對要保留一個「空間」舉辦 OST。...
前言 感謝 iThome 再次邀請,由於自己從 2023 年末有較多機會接觸 MLOps 的議題,同時也注意到 GitLab 默默地有在開發 MLOps 相關功能,因此就決定這次在 iThome Cloud Summit 2024 要分享 MLOps 的內容。
其實我本來的如意算盤是想著,等到 7 月 Cloud Summit 舉辦時,GitLab 差不多也已經正式推出新功能 Model Registry,這樣時間剛好,我就能用新功能來規劃一個簡單的 Lab。
但誰知道原廠遲遲未能正式釋出 Model Registry,在 6 月底最新 Release 的 17.1 版,Model Registry 依然處於 beta 狀態,因此最後只能放棄原本的計畫了。
Lab 內容規劃 本次的 Lab 內容一如往常,前半場會是簡短的演講,先向學員分享一些基礎知識,讓學員後續在操作 Lab 時,能更理解我想要傳達的內容。
演講的簡報已經上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前往觀看。
簡單解說一下,整個 Lab 的設計思路:
採用 GitLab 原廠的 Example Code 與流程為基底,但稍微調整內容順序,組合出我希望能讓學員體驗的內容。 Lab 預計要讓學員體驗以下內容: 訓練 Model 需要 Data,所以在訓練之前,你應該會有別的 Data Pipeline 吧?因此會讓學員在 GitLab 上建立一個很簡單的 Data Pipeline,然後將 Data 存放在 Job Artifacts 中。 建立一個 ML Project,並且從 Data Pipeline 取得清理乾淨的 Data,接著訓練 Model,最後查看儲存在 Model experiments 的成果。 建立第二個 ML Project,但在訓練 Model 之前,要先 build container image,為後續訓練 Model 建立一個可用的環境。 有了環境之後,接著訓練 Model,一樣可以在 Model experiments 查看成果。 設定排程 Pipeline 定期評估 Model。 如果時間足夠,可以讓學員試著手動下載訓練好的 Model,然後手動上傳到 Model registry 功能。 透過上面的內容規劃,希望學員能注意到 MLOps 流程中需要關心幾件事: 訓練 Model 是需要有 Data 的,那是否應該要關心一下 Data Pipeline 的規劃,以及準備好的 Data 該如何讓下游的資料科學家可以方便的取用。 訓練 Model 也是需要有一個「環境」,這個環境當然也可以做成 Container,那一樣會有環境的相依性、版本、管理及維護的議題。 開發(訓練) Model 與開發軟體,是很不一樣的流程,你不能直接拿軟體開發流程的經驗,硬是套用到 Model 訓練的世界。對於迭代及交付頻率的要求不同,需要管理的產出物、Report 也不同。單就功能面來舉例,最少你也需要準備一個可以方便記錄 Experiments 的功能,而且這些功能如果不夠簡單方便好用,資料科學家可是不會想用的。 Lab 操作步驟 如果你這次沒來現場參加 Lab,又或者你是有來現場,但沒能做完 Lab 的學員,那我已經將操作步驟改編成可以在 gitlab....
前言 繼續延續前兩篇關於 GitLab CI/CD Components 的文章。
Reuse CI Job 的新方法:GitLab CI/CD Components 為什麼你應該改用 GitLab CI/CD Components? 這次要介紹的是如何將你做好的 GitLab CI/CD Components 發佈到 GitLab CI/CD Catalog,將你精心做好的 CI/CD Components 貢獻成為 CI/CD 界的開源專案,讓大家都能使用你開源出來的成果。
操作步驟 完成你的 CI/CD Component 首先第一步,請先完成你的 CI/CD Component,但這個「完成」需要做到什麼程度呢?我認為需要達成以下幾個條件:
按照 GitLab 原廠文件,正確的規劃與撰寫 CI/CD Component 的內容。請注意自己的 Project 結構是否正確、spec: 與 CI Job 內容是否撰寫正確、inputs: 的規劃是否合適。 不只是建立 Tag,還要為每一次的版本釋出建立 Release Page,讓使用者可以知道每一次的 Release 差異,讓使用者更容易知道 CI/CD Component 的版本更新歷程。(特別提醒:原廠文件有提到,目前要將 CI/CD Component 發佈至 CI/CD Catalog 時,建立 Release 是其中一項必備動作!本文後面會有更多說明。 ) 為你的 CI/CD Component 撰寫正確、易讀的 README....
背景資訊 在 2022 年底時,有一個機會和 DDD Taiwan Community 的社群朋友聊天,本來是聊天,但聊到最後變成邀請他來幫團隊帶了幾次 Event Storming。
因為有了當時的經驗,後續順利將這項「引導工具」引入公司、團隊,甚至是客戶端,因此秉持著「取之於社群,回饋於社群」的想法,將自身獲得的經驗,於 2024.02.29 回饋分享至 DDD Taiwan Community。
KKTIX 的活動報名頁面 DDD Taiwan Community 在 FB 上發佈的活動貼文 筆記女神 Anna Su 為當晚活動留下的筆記文 因為這是一個來自於我個人、團隊及運用在客戶端的經驗談,因此我將主題與內容設定為較軟性的主題「Event storming 是個好東西:幫助團隊看見全貌,引發團隊變革新契機」,主題的簡介如下:
當你想要導入 CI/CD、DevOps 或 OOXXOps 時,你會如何幫助所有的夥伴建立相同的共識?讓大家可以看見相同的全貌及痛點?
當團隊開始重視 DevOps 核心精神中的「交付價值、持續改善」時,我們確實需要一些不同於傳統會議與組織溝通的方法,來輔助不同的部門及團隊打破 silos 共同看見整體流程的完整面貌,畢竟我們都知道 DevOps 從來都不是一條龍工程師自己的事情。
在本次的 Meetup,我將會聊一聊幾個來自真實場景的小故事,分享這段由 Event Storming 所觸發的團隊變革旅程。
內容分享 因為這次分享的經驗都來自於目前任職的職場,因此針對內容有做了一些去識別化,就請容我不公開釋出完整的簡報,下面就以幾張簡報快速說明這次分享的內容。
如前面提到的,這次設定的是一個很軟性的主題,主軸就是想要分享這一段時間以來,基於 Event Storming 得到的一些經驗與學習。
其中,最深的感受就是,Event Storming 是一個很棒的「引導工具」(好東西),這個好東西它好在哪裡呢?它好的地方在於,透過它我們有機會能幫助團隊「看見全貌」,藉此為「變革」這件事,創造一個「契機」。
同樣如前面所述「取之於社群,回饋於社群」,我個人能夠認識與學習 Event Storming,歸功於過去在社群中認識的國昭與 Tim,再次特別感謝他們兩位。
本來 DevOps Taiwan Community 二月底也要舉辦 Meetup,但後來因為原定的講師時間喬不攏,再加上剛過完農曆新年,也不容易臨時安排其他備援講師,最後因緣際會的就跟 DDD Taiwan Community 的組織者 Kim 談定,二月底就由 DDD Taiwan 主辦 + DevOps Taiwan 協辦的方式來結束這一回合,這裡也再次感謝 Kim 接受我的臨時提議。...
前言 在上一篇文章,我們試用了 GitLab 的新功能 CI/CD Components,接著讓我們聊一聊為何我們在 GitLab 應該要改用 CI/CD Components 來製作我們的 CI/CD Template。
截至 2024.1.20 為止,我認為改用 CI/CD Components 可以帶來三個好處。
好處 1:讓設計與規劃 Reuse CI Job 的方式更一致 首先,讓我們先做一個簡單的比較,大家想像一下,在過去沒有 CI/CD Components 的時代,我們是如何利用 include: 來設計 CI/CD Templates?如果你希望別人在使用你的 CI Templates 時,要依據需求填入一些 input,你會怎麼做?多半會使用 variables: 去定義一些 Variables 吧?
在那樣的狀況下,為了在 Templates 中提供 Variables 使用上的彈性,讓自定義的 Variables 有 default 值,又能讓使用者可以順利覆蓋,我們會利用 Variables 的各種特性,或使用多層 include: 來設計 CI/CD Templates。
因此最終會做出多層 include: 的 .yml,並在其中撰寫 CI Job,然後搭配 CI Job,將需要填入的 input,都寫在 variables: 中,然後恐怕為了區別不同 CI Job 會用到的 Variables,經常還必須個別加上不同的前綴字,分別命名為 XXX_VAR1 或 OOO_VA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