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OpsDays Taipei 2019 感恩文

(DevOpsDays Taipei 2019 的 T-Shirt 圖案,你有看懂這個梗嗎?) (本文同步發表於 Medium) 今年沒有閉幕式,所以就讓我將感恩的話留在部落格吧! 感謝四大主辦單位的 Organizer,大家從去年底開始就逐步籌備規劃,多方聯繫、牽線、資源整合,感謝 Organizer 所付出的努力,使得今年 DevOpsDays Taipei 2019 的規模能更勝往年! 感謝各家贊助商的鼎力相助,今年的贊助商數量也突破去年,而且贊助商一間比一間積極,在贊助企劃書都還沒定稿之前,就已經有廠商一再詢問何時可以贊助,這實在是令籌備小組感到十分窩心,多虧了贊助商的幫忙,讓我們在活動預算上能更佳寬裕,也才有辦法邀請更多的國外講師。 感謝眾多講師帶來精彩的演講與工作坊,今年的投稿數量與入選講師數量也邁入新高,並且更加的國際化!特別要感謝日本 DevOpsDays Tokyo,以及中國各大 DevOps 社群的 Organizer,在我們提出邀請之後,立即就積極的為我們推薦了多位講師。 當然也要感謝 iThome 現場所有的工作人員,所有繁雜的行政事務、庶務都是交由他們協助處理,若是缺少了他們,大會恐怕將無法運作得如此順利。 最後,感謝參與這三天活動的每一位與會者,因為有了各位的參與,這個場域才真正形成了一個經驗匯集交流的空間,而社群不就是在這樣的空間中成型並成長茁壯的嗎? 如果你去年也有參加 DevOpsDays Taipei,也許你還記得在去年的閉幕,我借用了我前同事的一句話做為閉幕梗。 讓我們再看一次這句話——「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別人的英雄!」 今年我想要延伸這句話繼續往下說——「在這個空間中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英雄!」 也許我們心中會認為經常在社群出沒的高手與志工、台上的講師或網路上總是分享優質好文章的人才是英雄、先驅。因為我們可能會因為他們舉辦的活動、分享的內容,獲得受益、得到幫助,因此覺得他們就像是個英雄。 但經歷這幾年經營社群之後,現在我認為只要是願意來到這個空間參與活動,甚至是願意在 Facebook 上,為分享文章按讚的每一個人,都是一位英雄! 你不經意的提問,也許正好幫助講師有機會補足他演講中欠缺的一環。 你在場外的隨口閒聊,也許有機會成為下一場活動、另一個合作案的契機。 你在 Facebook 上按下的一個讚,也許正好就安慰了螢幕背後那個鐵人賽快撐不下去的某人。 任何的回饋,都有可能帶來巨大的影響! 期盼這三天的 DevOpsDays Taipei 2019,除了能為所有的參與者帶來知識、技術、觀念上的收穫,這個空間也能成為一個新的契機,讓更多正向的回饋能夠在與會者、團隊、企業與整個業界產生更多的化學反應! 再一次的我要感謝大會所有相關人員的付出,以及現場的每一位參與者! 讓我們 2020 時,再次相會!謝謝大家! (今年一樣在 DevOpsDays Taipei 的開放空間會議中,輔助活動的進行。) (今年擺了豬公撲滿讓大家 donate 支持社群活動,撲滿內的所有經費將會用於後續社群 Meetup 活動的場地費與講師車馬費。) (感謝 DevOps Taiwan Community 志工群的幫忙,今年的錄影工作完全是由志工群一手扛下重任!) (為了接待來自日本的講者,今年特別徵招一批特別的大會志工—Local guide 親善大使!)

October 19, 2019 · Cheng Wei Chen

《DevOps三十六計》繁中版審校感言

如果要說前一陣子還有在忙些什麼事情,那其中一項就是幫忙出版社擔任《DevOps三十六計》繁中版的審校者。因為擔任這個審校者,讓我簡繁詞語轉換能力提升了不少,某種層面來說算是另一項意外收穫。 (本文同步發表於 Medium) 首先還是要感謝編輯的寬容,一而再的容許我的拖稿,如果哪天我要自己寫書,恐怕會被編輯徹底的討厭,大概會成為更誇張的拖稿大王。《DevOps三十六計》繁中版,即將於二月底出版上市,既然出版社已經將新書資訊傳遞給各個書籍通路了,我也終於可以公開的分享一下我對這本書的一些看法。 如果用嚴謹的角度來評斷,那這本書其實有著一些些小缺點。首先因為這是一本多作者合著的書籍,正確來說這本來就是一本公開徵稿、收錄多位作者的文章集結而成的書籍,因此像是各章節之間顯得過於獨立,彼此的連貫性、關聯性不足;同時有時作者們為了配合書名「三十六計」,有部分出現內容因此受限,導致作者在內容撰寫時過於抽象或隱晦,進而可能會影響讀者難以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重點,或是難以理解某些「計策」背後欲傳遞的重點觀念。 但如我們放下前述的嚴厲眼光,回到前面提到的「這本來就是公開徵稿、收錄多作者文章集結而成的書籍」,那其實這本書可謂是「社群精神」的另一種實際體現,因為這就好比多位專家一起線上共筆、一起貢獻開源專案,而這次是大家一起貢獻了一本豐富的 DevOps 案例集與經驗談。 而事實也是如此,《DevOps三十六計》原本只是中國的 DevOps 社群,在中國舉辦的 DevOpsDays 活動中發起的一項計畫,廣邀講者、專家一起來撰文分享經驗,最初它只是在中國舉辦的 DevOpsDays 活動中免費贈送的一本小冊子。然而隨著內容越來越豐富,最終由出版社協助正式出版上市。 所以在閱讀本書時,就請用觀看實務案例集、踩雷血淚史和經驗分享之文章的方式閱讀它。如此你會發現,其實別人跟你一樣,在導入 DevOps 時、在撰寫自動化測試、在維運實務工作現場⋯⋯在許多地方都踩過不少雷,大家也都是這樣一路成長過來的。 另外,看見這樣的書籍出版,對於亦有在經營 DevOps 社群的我而言是非常高興與雀躍的。一方面高興市面上又多了更多的 DevOps 案例。另一方面則是高興能看見這樣一個集合社群力量合力出書的案例;如果有類似的機會,是否在台灣的社群當中亦能產生這樣的動能? 最後,再附上一小段內容與前文有些重複的「審校感言」,這是原本預備用來假如編輯有向我要一篇「審校序」時使用的,但最終編輯沒說,不過既然都寫了,就丟出來傷傷大家的眼睛了。 時光飛逝,從第一次聽見 DevOps 到如今積極投入台灣的 DevOps 社群,轉眼也已經快要五年的時間了。然實際上自 2009 年 DevOps 一詞誕生以來,至今也已經過十年時光了。DevOps 發跡於社群、乘載著社群的力量,最終被推廣至世界各地。DevOps 在業界的能見度越來越高,而投身於社群的人們亦針對 DevOps 持續分享著各式各樣的經驗談。 在 2017 年時,我聽聞中國的 DevOps 社群正在進行一項名為「DevOps三十六計」的大計畫,那是一項發自社群,期望能凝聚社群、集結社群力量的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專案。而隔年 2018 再次打聽消息時,令人驚訝的是這專案不但成功執行完畢,並且已正式出版成為在各通路流通的出版品。 就我這幾年協助組織社群的經驗,我看見《DevOps三十六計》這樣的出版品能夠面世,是感到非常高興與雀躍的。我覺得《DevOps三十六計》可謂是「社群精神」的另一種實際體現。社群由人與人所組成,社群除了能夠令人們彼此建立連結、交流經驗之外,社群亦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並為後人留下許多寶貴的寶藏。而這本由多位專家參與、分別貢獻各自專業經驗集結而成的《DevOps三十六計》,正是此種社群寶藏的一項絕佳例證。 《DevOps三十六計》,書名雖為「三十六計」,但在一篇篇經驗談中,實則蘊含了多位業界前輩的深厚功力與血淚經驗。「三十六計」不過是個引子、是個起點,更重要的是除了收錄於書中的三十六計之外,在社群這個「武林」之中,還有著更多的「師傅」,更多的「計策」等著我們持續地去探索與挖掘。來吧,各位朋友!一起踏入這個名為「DevOps 社群」的武林天下!分享你的「計策」、彼此求教學習,讓三十六計不僅能昇華為七十二計,甚至變成無以計數的寶貴計策,成為值得後人收藏的珍貴寶藏。 最後,再次感謝碁峰出版社的抬愛,讓我有這個機會能擔任《DevOps三十六計》繁中版的審校者,能以不同的形式為 DevOps 社群貢獻一份心力。同時我也要再次藉這個機會向世界各地的 DevOps 實踐家們致謝,感謝各位前輩的付出與分享,成為無數後進們的寶貴借鏡,謝謝各位! 希望這條邁向 DevOps 的成功之路,你我皆能持續地相互扶持,持續地向前邁進! 陳正瑋 2019 年初 備註:如果你購買了《DevOps三十六計》繁中版,發現其中有任何的錯字、錯誤的名詞、錯誤的簡繁名詞轉換,又或者對書中的內容有所提問或建議,還請務必提供讓我知道,謝謝。

February 25, 2019 · Cheng Wei Chen

以 Ansible 建立 Azure Virtual Machines

因為一些緣故,要再次嘗試透過 Ansible 建立 Azure 的一些資源,於是重新踏入這個坑進行了一番研究。Azure 和其他雲端供應商一樣,提供的服務越來越多樣,同時也支援越來越多服務都能以 Infrastructure as Code 的方式創建與管理,不過既然是重新入坑,還是先從簡單的動作開始著手,首先嘗試以 Ansible 來建立一個 Azure Virtual machines。 (本文同步發表於 Medium) (本文內容已經過期,還請詳閱 Ansible 與 Azure 的最新文件。) 為 Ansible 取得必要的權限 不管是使用哪一種 Infrastructure as Code 或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工具,如要透過工具直接管理或操作雲端服務,首先都要為工具取得必要的授權及權限。而目前在 Azure 和 Ansible 的官網上,皆已經有文件在教學如何透過 Ansible 來管理 Azure,但在查閱了數篇之後發現,Azure 能夠提供授權給 Ansible 使用的方式主要有兩種: Active Directory Username/Password Service Principal Credentials 而本文將會採用第二種「Service Principal Credentials」。 如果你打算按著文件,逐一步驟建立「Service Principal Credentials」,我可以預告你很有可能會遇見一個坑,那就是明明是按著文件圖文一步步地操作,但最終就是無法輕易找到下面這四個所需參數。 subscription_id=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client_id=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secret=xxxxxxxxxxxxxxxxx tenant=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在嘗試幾種操作之後,個人發現目前最簡單的做法應該是這份文件提到的指令。 使用 Azure CLI 來建立 Azure 服務主體(英文版) 只要按著文件中說明的 Azure CLI 指令 az ad sp create-for-rbac,即可順利透過它取得上述四個參數中的後三項。而最簡單執行 Azure CLI 的方式,則是透過 Azure portal 的 Cloud Shell。 只要登入 Azure portal,在點擊上方工具列 Cloud Shell 的 Icon 即可操作它。...

December 17, 2018 · Cheng Wei Chen

DevOpsDays Taipei 2018 感恩文與閉幕詞

忙忙忙,終於完成了這場兩天半的 DevOpsDays Taipei 2018,感謝一路上來自社群、親友、公司的支持與幫助,有很多感謝的話想說,但就讓我用這篇原訂要慢步調分享的閉幕詞來代替吧! 原汁原味分享給大家,希望我們都能夠成為別人的英雄! (本文同步發表於 Medium) DevOpsDays Taiepi 2018 - Farewell 閉幕 DevOpsDays Taipei 2018 閉幕詞: 大家好,很不好意思,又是同樣的面孔,和去年一樣由我負責這次大會的閉幕。 明明 DevOpsDays Taipei 的 Organizer 加上籌備小組的人數不少,但其他人只丟了一句「你看起來比較會說一些感性與感謝的話」,就直接把閉幕的工作推給我處理,然後只要到了閉幕時段,其他人立馬都不見蹤影。 不過,正如他們所言,在閉幕的時間,我確實想要說一些感謝與感性的話語! 首先感謝 DevOpsDays Taipei 籌備小組的努力,負責規劃、執行從活動籌備至閉幕的各項事務。 感謝所有講者在兩天的議程中為我們帶來的精采分享,我看大會共筆、FB 上有滿多人都在熱絡討論自己獲得的寶貴收穫。 感謝所有贊助商提供的贊助,如果少了這些贊助商的幫助,我們恐怕沒有辦法提供此種規模等級的場地與設備,當然也無法持續供應這些吃不完的熱量補充品! 感謝現場負責所有大小事務辛苦的工作人員、技術人員,幫助我們維持現場的正常運作! 最後,最重要的要感謝這兩天半現場所有的參與者們!謝謝你們來到這裡,一起度過了這精采、豐富的時光! 同時也非常感謝大家在第一時間就將大會 500 多張票搶購一空,老實說今年的售票速度打破我們籌備小組的想像,本來原訂大會將有幾個階段的售票行銷計畫,像是社群推廣票、雙人票、粉專連動發文推廣、拍攝講者事前訪談之活動宣傳影片⋯⋯等。但全部都用不上了。 因為,根本就沒有票可以用來行銷贈送或折價,像我今年 8 月在台中和敏捷台中社群合辦了一場 Meetup,我到場的第一件事就是跟台中的社群朋友們鞠躬「對不起我沒票了」,真的是感謝各位的熱情響應! 說完感謝的話,請讓我利用閉幕的時間,說一些感性的話。我想再一次跟大家分享這一段我經常在社群活動中分享的話。 大家覺得什麼是社群? 我覺得社群是一個讓人們彼此互助、互信、互利的空間。參與社群,即是我用我的真心,來交換你的真心;我用我真實的經歷、經驗、踩過的雷,交換你的經歷與經驗。透過社群這個空間,我們能夠彼此砥礪、互助、一起成長、一起變強! 我很喜歡我朋友范聖佑說過的一句話,如果你有參與 PHP 的社群,你也許已經聽過了,就讓我在這裡借用他所說的這句話:「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別人的英雄!」 你也許會認為自己的經驗很小、很不起眼,應該沒什麼價值,沒人想知道。但我要說這樣的想法是錯的!每個真實的經驗,都是一項寶貴的經驗,你所經歷的故事,都有可能成為另一個人的幫助! 社群所能產生的正面影響與幫助,不只限於你個人自身,還有可能擴散至團隊,甚至是組織與企業。這種在人與人、人與團隊、團隊與團隊、團隊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所建立的連結、親和力,正是 DevOps 最初的原點。 什麼是 DevOps,你去追溯歷史,你會發現 #devops 最初不過就是 Twitter 上的一組 hashtag 罷了!但這個 hashtag 產生了什麼果效?它連結了所有關注 DevOps、對 DevOps 有興趣、所有想要知道如何讓 Dev + Ops 協作的人,它甚至連結了一群期望業界能有所改變的人們!它在世界各地引爆了許許多多在地的社群活動,以及這麼多場的 DevOpsDays! 我們期盼我們所舉辦的這場 DevOpsDays Taipei,它不只是一場技術與經驗分享的研討會,它更是一個平台、契機,能為業界、社群注入更多的正面力量!能夠幫助這行業內的每一位從業人員發揮更多的正向影響力!...

September 13, 2018 · Cheng Wei Chen

DevOps 書籍推薦:《DevOps:原理、方法与实践》

 (本文授權 DevOpsDays Taipei 2018 及天瓏網路書店全文轉載) (本文同步發表於 Medium) 自 2009 年 DevOps 一詞面世以來,如今談到 DevOps 時,經常會發生的一種狀況是「人們彼此談論的 DevOps 並不是相同的一回事」。這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進,各方人馬紛紛為 DevOps 添加了不同的詮釋與定義,這現象令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我們能夠看見 DevOps 從最初微小的「社群」開始發跡,最終延燒成為全世界共同響應的一場「運動」,DevOps 的重要性已不容小覷;憂的是,當 DevOps 成為每個人皆能琅琅上口談上兩句的 buzzword 時,是否已漸漸遠離它最初的根本精神。 無論如何,如今在與他人談論 DevOps 之前,恐怕我們要先與對方確認接下來談論的內容是落在哪些範圍之內,是要討論 DevOps 的定義、歷史、運動、職務、認證、工具、實踐、方法、原則或價值觀,如此才能避免彼此陷入雞同鴨講的狀況。  在這樣的窘境之下,究竟我們該如何全面性的認識 DevOps?有沒有什麼懶人包或便捷的資源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的一窺 DevOps 到底是什麼、又與哪些觀念、原則、工具或關鍵字相關?也許各位不妨可以參考看看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DevOps:原理、方法与实践》。 一本點到為止的 DevOps 教科書 《DevOps:原理、方法与实践》是由中國「机械工业出版社」所出版的 DevOps 入門書籍,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它,我們可以說它是一本點到為止的 DevOps 教科書。 本書的架構如下: 第 1 章 DevOps 概述 第 2 章 雲時代的維運 (Ops) 第 3 章 軟體架構演進 第 4 章 軟體開發過程和方法 第 5 章 精益 (Lean) 思想和看板方法 第 6 章 微服務軟體架構 第 7 章 容器 (Container) 技術基礎 第 8 章 基於容器技術的 DevOps 實踐 第 9 章 DevOps 工具集 全書共九章,可以明顯看出作者們嘗試要在書中涵蓋 DevOps 的各個層面。書中除了基本的 DevOps 概述,簡介了 DevOps 從工具、實踐、方法、原則至價值觀的各面向之外,也個別透過一整個章節篇幅說明維運、軟體架構、軟體開發方法因應這時代所產生的演變,並且介紹藏在 DevOps 背後非常重要的 Lean 精神;另外在工具與實務層面則介紹了 Container 與 Microservices 這兩項在現今的 DevOps 實踐中,有著密切關係的重要技術及架構。...

July 31, 2018 · Cheng Wei Chen

《Effective DevOps 中文版》介紹與書摘 — 協作 (Collaboration)

談到 DevOps,我們很容易會陷入一種刻板印象—「DevOps 是非常專注於技術」,因此談論的內容常會偏向於「使用哪種 CI Server?」、「CI / CD Pipeline 如何規劃?」或「是否有採用 Docker 或 K8S?」⋯⋯等。 但在《Effective DevOps》這本書中談到的 DevOps 則並非如此,作者一再強調我們不妨回歸到 DevOps 一詞及 DevOps 運動最初的目標—「讓不同團隊(Dev 與 Ops)的人們能夠互相協作」,以此來看待 DevOps。 因此在書中作者提出了 devops compact 及 Effective DevOps 的四大主軸(支柱,pillar)這兩種概念貫穿全書,希望用文化、組織發展的角度來看待 DevOps。而四大主軸的其中一項即是—協作 (Collaboration)。 (本文同步發表於 Medium)  協作 (Collaboration) 「協作所指的是在擁有共同目標的前提下。個體之間所進行的各種有意識的活動及過程。」—《Effective DevOps 中文版》P.74 身為組織及團隊的一份子,無法避免一定有必須與他人協作的時候,你可能和座位隔壁的同事、相同團隊或部門的成員擁有較好的協作默契,但與其他部門或單位的協作默契則較差一些。在書中介紹了許多會對「協作」造成影響的因素,若將其一一條列,會發現其中大半都與「人」習習相關: 專業背景 包含個體的專業能力、過往累積的經驗、經歷⋯⋯ 個人背景 個體的各種多元特性,性別、語言、種族、國籍、教育水平⋯⋯ 目標 個人、團隊與組織的目標是否一致、擁有共識。 認知方式 人們如何認知事物,對事情、環境及他人的看法與想法。 企業內部的教育與投資 組織內部是否擁有教育訓練,是否提供良好的學習流程與制度。 思維模式 成長型思維或固定型思維。 學習型組織 是否擁抱持續學習、自我改善、對事不對人的文化。 回饋機制 是否擁有良好的回饋機制,幫助團隊自我改善、成長 溝通與解決衝突 是否具備有效的溝通管道與方式,團隊如何面對衝突、化解衝突。 同理心和信任 組織成員是否具備同理心與信任。 人力配置與資源分配 是否擁有人性化的人力配置,人力與工作量的分配狀況又是如何,是否擁有合宜的補償措施。 小結 「如果沒有妥善的處理人們因為專業和個人背景的差異所引起的摩擦,原本高效率的協作就會出現問題。去幫助人們辨別、塑造、並積極努力朝向各自不同的動機和目標,是領導力很重要的一部份,無論你是擁有正式職位的管理者,或只是在同儕之間擔任領導者角色的一般員工。」— 《Effective DevOps 中文版》P.115 協作與人的因素密切相關,這不只是組織管理階層,而是團隊的每一份子都需要面對的問題。畢竟團隊文化的形成,仰賴的是該團隊中每一份子的行為舉止。假如團隊內充滿著可以隨意中斷他人工作的溝通方式,久而久之該團隊很可能就會形成一種可以隨意干擾他人工作的文化,進而導致無法建立良好的團隊協作,甚至因此長期影響著團隊整體的工作效率。 協作:讓人們一起協力工作—除了自己的團隊與部門之外,企業與組織包含著許許多多的團隊與部門,如今談到 DevOps 除了狹義的讓 Dev 與 Ops 可以良好的溝通與協作之外,也廣義的擴及到整體組織的其他部門。當範圍擴大時,需要面對的「人的因素」及「差異」將會更廣更多,而本書《Effective DevOps》在有限的篇幅之內針對這些因素只能點到為止,建議您不妨將本書當作一個起點或參考,再更進一步深入地了解還有哪些因素與方法可以幫助讓您的團隊(企業)成為一個具備高效率協作的團隊(企業)。...

July 14, 2018 · Cheng Wei Chen

《Effective DevOps 中文版》:書籍介紹

《Effective DevOps》是一本技術人撰寫的非技術書籍,它探討的並非要用什麼工具來實踐 DevOps,而是帶領讀者關注 DevOps 最本質讓人面對的「human problem」。 (本文同步發表於 Medium) 《Effective DevOps》英文版於 2016 年出版,如果你在 Twitter 上耐心搜尋 #EffectiveDevOps,仍然可以找到在《Effective DevOps》剛出版時,人們所拍下的許許多多「開箱照」。 如同我在譯者序中提到的,《Effective DevOps》並非是一本 IT 技術人習以為常的「技術書籍」,而是一本由技術人寫出來的非技術書籍。全書雖然從四個主軸切入來探討如何讓 DevOps Effectively,但若仔細閱讀,你會發現這四大主軸依然全都圍繞著相同的重點——人與文化。即便其中一個主軸的名稱為「工具」,但內文描述的卻不是你應該使用哪一個工具、運用哪些工具鍊才符合 DevOps,反而內容是一再地提醒你要思考人們為何要使用工具?如何使用?工具與人的關係及關聯性為何。 書籍架構 按目錄,這本書的架構被分為六篇: 第一篇:什麼是 DevOps? 第二篇:協作 第三篇:親和力 第四篇:工具 第五篇:擴展 第六篇:建立 DevOps 文化的連結 但其實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來看: 第一篇即是 DevOps 的簡介與這本書想要傳達的核心理念 第二至五篇從四種不同的面向切入,說明「人與文化」有關的各種因素及影響性 第六篇為結論與呼籲 在第一篇,作者幫助大家先建立對於 DevOps 的基本認識,幫助讀者將自身對於 DevOps 的觀點,從 技術、工具轉移至作者認為大家真正應該專注的「human problem」。 在第二至五篇則是詳細介紹作者提出的「Effective Devops 四大主軸」為何,以及其重要性與影響性。各篇單獨說明如下: 第二篇:協作,內容談的即是何為協作,其重要性、影響性,以及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協作。 第三篇:親和力,談的是「連結」與「關係」,及其能夠帶來交互作用,內容涉及了「人與人」、「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組織與組織」,甚至是「企業與企業」的關係。 第四篇:工具,不同於技術書看待工具的方式,本書是從「工具對於人及文化的影響層面」來切入,強調「工具之於人的價值」。 第五篇:擴展,談的不是系統、基礎架構的 scaling,更不是 Cloud 的 Auto Scaling,而是組織的演化與生命週期,提醒我們當組織在 scaling 時(可能是擴大、縮編、轉型⋯⋯),別忘了關注「人與文化」的議題。 最後第六篇,則是整本書的收尾,再次提醒「DevOps is a human problem」,呼籲大家除了要關注「技術債」之外,更要關注組織與團隊內的「文化債」。同時第六篇也是一份邀請,作者在邀請讀者們一起擁抱她們所認為 #devops 這個 hashtag 最初的精神——打破穀倉與隔閡,讓人們彼此串連、連結,邀請大家加入世界各地的 DevOps 社群,彼此分享經驗,創造更多的連結與正向循環。...

June 23, 2018 · Cheng Wei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