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OpsDays Taipei 2025 紀錄文與感謝文

2025年,DevOpsDays Taipei 再次回到臺北文創大樓6樓舉辦。休息回血之後,終於補上這篇感謝文。

距離 DevOpsDays Taipei 2025 結束已經超過一個月了,終於提筆以一篇文章記錄這次的活動。 (但其實我還是有偷懶,我直接複製去年文章大部分的架構,再針對每個段落改成今年的內容 XD)

(如果有看到文中的紀錄有誤之處,還請通知我修正,謝謝!)

活動基本資料

不知不覺又當了一年的組織者

跟大家報告一件事,大家知道嗎?其實我的 MBTI 測出來,好幾年都是妥妥的 I 人。

所以每一次辦完各種大小活動之後,其實我都需要一點時間沉澱,藉此恢復自己的社交能量。

本來辦完去年的 DevOpsDays Taipei 2024 之後,一度有很深的疲倦,心中暗自想著 2024 就當作最後一年吧。

然而,休息個幾個月之後,還是默默的又開始籌備起 DevOpsDays Taipei 2025,想著 2025 的 DevOps Bootcamp 議程該怎麼安排才好。

結果不知不覺間,2025 又辦完了,於是又進入省電模式了。

開放空間會議

同樣的再次重申,「開放空間會議」(Open Space Technology,簡稱 OST)是 DevOpsDays 的一項傳統,不論是在哪一個國家城市舉辦的 DevOpsDays,基本上都會安排這個鼓勵與會者自由交流的活動。

不同於前兩年嘗試將「開放空間會議」與大會議程並行,今年我們回歸在 Day 0,也就是大會場佈日的下午舉辦「開放空間會議」。

這次 OST 為呼應這兩年的 AI 熱潮,將主題定為「AI 焦慮」,希望與會者一起來聊一聊在這個 AI 發展爆發的時代,大家是怎麼將 AI 引入 DevOps 流程,大家是怎麼看待這波 AI 熱潮,又是怎麼面對這股熱潮帶來的焦慮感。

能參加一整個下午的 OST,就是一個字「爽」!有充足的時間可以聽見不同的產業及角色背景的人是如何面對 AI 帶來的挑戰,並且互相交流彼此的看法。

今年的 OST,大會依然邀請鈦坦科技的 Sam Huang 擔任 OST 的引導者。謝謝他每一次都是如此的義不容辭!Sam 真的是一個帶給人很多溫暖的夥伴!

(感謝 Sam 的幫忙!照片出處:DevOpsDays Taipei 粉專

OST 真的是一個好東西,請容許我每次都要不厭其煩的大力推薦!如果你也有在經營社群、舉辦活動,想要讓與會者有更多深度的交流,不妨考慮看看 OST 吧!

(本次 OST 與會者提出的討論議題。照片出處:DevOpsDays Taipei 粉專

(與會者依據討論議題,各別圍成圓圈參與討論,並且在白報紙上紀錄重點。照片出處:DevOpsDays Taipei 粉專

DevOps Bootcamp

今年依然繼續苦思要為 DevOps Bootcamp 新手村規劃什麼內容。

由於前兩年的 DevOpsDays Taipei,我們已經重新回顧過一遍新手們應該需要知道的 DevOps 基本知識與觀念。今年如果又再次重來似乎頻率過於密集,應該要換個主題。另外今年很明顯的可以看見 AI 熱潮即將對於 DevOps 流程帶來變革,我個人依然在觀察,我們還需要過去的那種 DevOps 流程嗎?又或者就算流程沒變,但 DevOps/CI/CD Pipeline 無可避免必然會有更多的 AI 工具介入,這也導致我覺得今年必須要換一個暫時還不受 AI 影響的題目來當作 Bootcamp 的主題。

而最終,在與幾位社群夥伴討論之後,今年選擇了 Observability 可觀測性,作為 DevOps Bootcamp 的主題。

Observability 這個關鍵字開始浮現在台灣社群中,大約也有 3 年以上的時間了,這幾年也陸續有不少講師分享過相關的題目。但就實際在社群中打聽,其實真正能在企業內大規模實踐的還很少,在實踐的路上,大家多少都有遇到一些阻礙。不只是台灣業界在實踐 Observability 的路上遇到阻礙,國外的企業也都是如此,因此近年已經有 Observability 1.0、2.0、3.0 的說法出現,強調 Observability 必須也要與商業目標對齊。

因此就這些現象看來,Observability 不只是技術議題,它也有著不同層次的議題需要處理,這樣一來它確實是一個適合放在 DevOps Bootcamp 新手村的題目,由講師從觀念一路帶到實作,幫助大家可以更認識 Observability。

由於 Observability 也是一個水很深的主題,我自覺我自己是絕不可能規劃出令人滿意的 Bootcamp,所以便推坑了持續有在關注此主題的 Marcus 加入,請他擔任今年 DevOps Bootcamp 的負責人,一起來規劃整軌議程的內容。

感謝 Marcus 的付出,今年 Bootcamp 能順利進行都要多虧他從事前的問卷調查、議程規劃、招募講師、開會、準備演講與工作坊內容⋯⋯,在很多地方付出的諸多努力。感謝 Marcus!讚嘆 Marcus!

(Marcus 為了 DevOps Bootcamp 真的付出了很多腦細胞,我猜白頭髮應該也付出不少!)

審稿

同樣也是老樣子,為了避免 DevOpsDays Taipei 成為一個只談「技術/工具」的研討會,我依然一如往常的在規劃徵稿主題、邀稿、審稿,各個我所及的影響範圍內去倡議我們需要多元一點的演講主題。

但幾年下來,組織者們其實也有意識到,多元依然有其限制,過往有一些太過軟性或與商業實務現場距離太遠的題目,多半聆聽的人數不多,且講師收到的聽眾回饋分數也較低。

因此今年我們在邀稿與審稿上,有做了一些微調,今年也有不同的審稿人加入,讓審稿可以有更多不同的考量。

(不同的顏色就代表有不同的意見交流!)

繼續維持國際交流

感謝 iThome 的 Chris,以及去年今年有投稿 DevOpsDays Tokyo 講者們的協助,我們持續與 DevOpsDays Tokyo 維持良好的互動。

今年我們依然有多位來自日本的講師,同時也持續有因為 DevOpsDays Tokyo 的推薦而來投稿的國外講師。

今年,DevOpsDays Tokyo 每一位講師都獲得聽眾的好評!其中講師陶山育男(Ikuo Suyama)更是拿到今年 Keynote speaker 的最高分數喔!

(請大家為陶山育男掌聲鼓勵!)

志工

有了前兩年的經驗,今年我們採取公開招募志工,並且舉辦了一場志工行前說明!未來我們應該會繼續維持這個模式。

(公開招募志工!)

感謝每一位加入志工團隊的志願者!

本屆志工名單(以下按照志工報名時間排序)

  • 顏永富
  • 倪國凱
  • Kehao Chen
  • 黃翠菁
  • 余康正
  • 曾少宏
  • 呂健誠
  • 龔明哲

出乎意外的熱絡

其實我們組織者本來研判今年的 DevOpsDays Taipei 應該人氣不會太好,一來是大環境經濟議題,再來今年又將活動大幅時間提前,本來我們都做好心理準備,覺得可能只能開兩軌議程(其中一軌還是 DevOps Bootcamp),報名人數可能會是過往的7-8成,但結果真的是人算不如天算。

首先是徵稿,因為活動提前,徵稿時間當然也提前,一如預期,初期徵稿狀況果然不佳,但誰知道後面投稿數量又持續飆升。(拜託各路大神可以不要養成最後一秒壓線投稿的好習慣嗎?XD)

至於售票,嗯,大家都知道的,這次又賣到提前關閉售票。然後大家又來私下問,怎麼忽然關閉售票了,我們公司還沒購票啊!

這發展我真的無法預測啊!我還以為 DevOps 應該是沒人要聽的主題了誒 XD

(FB粉專上的提前關閉售票公告!)

今年我登台的演講

今年我總共有三次登台

誠摯感謝

文末,再次獻上我的感謝!

DevOpsDays Taipei 2025 能再次締造盛況,真的不是我們組織者能做什麼的,要感謝事前、事中、事後參與在其中的每一位!

  • 感謝所有的主辦單位,我們一起共同舉辦這場活動!

  • 感謝所有的組織者,每一次的討論、意見交換與付出,都是寶貴的,能有各位一起為這場活動打拼真好!

  • 感謝 iThome 的辦活動老手 Chris,辦活動的各種細節都靠他各處打點,排除各種現實問題。

  • 感謝所有的贊助商,大家明明都喊著經濟問題,還是熱情贊助今年的活動,但總體來說經濟問題還是存在,大家辛苦了!(看起來贊助商依然不少,但其實成本相抵,依然沒錢做紀念服。)

  • 感謝所有的志工及 DevOps Bootcamp 的講師群,以及特別感謝被我推坑主責的 Marcus!

  • 感謝所有的與會者,謝謝各位願意購票參與這次的活動!特別感謝有來參加 Day 0 開放空間會議的與會者,希望那天一整個下午的討論,有幫助你們打開視野!

  • 感謝所有的投稿者與講師,還可以推坑各位明年繼續投稿嗎?

謝謝大家!

明年會如何沒有人知道,但相信明年的組織者們會想到辦法的!我們明年見!

啊!忘了說,如果有人想要挑戰擔任 DevOps Bootcamp 的組織者,可以早一點跟我聊一聊喔!

轉貼本文時禁止修改,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來自「艦長,你有事嗎?」原創作者 Cheng Wei Chen,及附上原文連結。

用贊助表達你的支持

更多文章